5月21日,教育部《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教程》虚拟教研室举办第19期线上教研活动。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课程教学团队王英教授、毕凌成老师,携2021级翻译专业宛永骄同学、2022级英语专业闫佩橙同学以及2023级英语专业学生60余人与天津外国语大学师生团队、河北农业大学师生团队,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研讨交流,展示教材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成效,以此深化教师对教材指导思想、编写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把握,切实提高教师教材使用和人才培养成效。

学院参会师生分别从教师的角度和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分享了各自对于使用《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教程》教材的体会以及优化建议。毕凌成老师指出,该教材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亮点,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英汉语言基本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好原文的时政思想。结合教学实践,她建议通过在教材中增加学生译作案例、增加小结部分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教材的系统性和实践指导价值。
宛永骄表示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课程对她来说恰逢其时,为她理解时政文献翻译提供了重要的引导。结合学习体验,她建议在教材中提供翻译研究报告的范例,以便为学生和老师提供参考,更好地开展小组讨论。
闫佩橙重点剖析了教材翻译策略解析的系统性优势,认为其对文化内涵的传递、语境适配、词汇转换和句式重构的解释十分出色。她特别提到了课程授课教师将学术文献研读引入课程教学环节,翻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授课方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深入性;毕凌成老师采用的精讲后现场练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切实提升了翻译能力。对于教材的可优化之处,她表示段落试译部分对学生来说难度较高,建议采用“先讲解后练习”的模式,降低翻译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虚拟教研室项目主持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威教授在总结点评中指出,昆明理工大学参会师生的建议十分有针对性,为教材的优化提供了参考。针对师生建议,后期会考虑通过网络资源或者外研社数据库补充教学资源,提供相应的研究报告范例。他表示,本次虚拟教研的目的是了解师生对教材和相关课程的意见和反馈,让教材得以不断的完善和提高,配合其他多模态的资源,使得外语专业的课程、“三进”工作能够走深、走实。
供稿:闫佩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