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11日,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组织39位教师代表参加了“2025年暑假大语言模型赋能外语专业教育创新研修班”(线上)学习交流。研修班由中国外文局翻译院智能翻译实验室、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技术专业委员会、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以及国内多家知名语言服务企业共同举办。研修内容聚焦“技术赋能、人文守正”主题,聚焦大语言模型赋能外语专业教育发展、翻译实践、教学设计、科研实践等专题模块,共话大模型时代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翻译教育新图景,通过专家理论精讲、行业场景实训、高校案例分享以及圆桌沙龙讨论等多元形式,着力提升外语教师AI技术应用能力与数字人文素养。

研修班围绕技术前沿深度解读、翻译实践智能体设计、教学资源生成方法、AI辅助科研方法论创新四大主题展开,并设置了专题沙龙活动,促进参会院校教师进行经验共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崔启亮教授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主流大模型的功能边界与外语场景适配策略,演示了Prompt Engineering在翻译教学中的即时应用。西安外国语大学曹达钦老师展示了大语言模型如何打破传统外语教学的限制,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天津外国语大学朱华老师现场演示如何用大语言模型赋能外语教学设计,包括资料搜集、内容摘编、授课教案及PPT生成、教学反思多个环节。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华树教授分享了从智能文献综述到高效信息检索以及集成化分析平台等工具,展示了这些工具在压缩文献梳理和数据收集的时间成本以及突破传统外语研究中语言壁垒与信息获取效率的瓶颈的重要功能。西京学院宁静老师主持的“外语院校翻译技术课程建设案例座谈会”专题沙龙,围绕平衡传统翻译理论与技术工具教学的难点,以小组形式分享技术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创新案例。

此次培训强化了学院参训教师对AI技术与外语教育的融合以及技术革新对外语教学和研究范式重构的认知。外文学院参训教师表示,此次培训深刻揭示了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外语学科教学科研范式,只有主动融入这场人机协同的变革,才能真正实现外语教学科研的范式跃迁。技术不是替代教师,而是通过工具理性解放创造力,技术应用终需回归教育本质,即培养具有人文底蕴和数字素养的全球化人才。
(学科科研办 陈子霄供稿)